跳到主要内容

抱朴子别旨

抱朴子别旨,原题晋葛洪撰,疑为后人所出。南宋《秘目》及《通志•艺文略》均着录作一卷。今本收入《正统道藏》太清部,附于《抱朴子内篇》之后。本篇论述导引行气之术。谓导引之术可以通不和之气,养生祛疾。分别人身之气为众气、粗气、元气三种。认为众气能举重致远运体,粗气可移山决海、制伏猛兽盗贼,而养生者应保养元气。元气至少而难散,故养之可以长生。

夫胎精固神与守元气同,但莫止出入之息可也。有常以生气时,以鼻引入口吐,吐二分余一分,鼓口咽此气,令喉中郁然有声。此非胎元气,是服其粗气也。粗气在腹,与元气不同居也,粗气是喘息之气也。夫元气虽至少而难散,为有粗气之出入也。且呼吸犹不欲自闻,况咽有声乎?夫入气粗则伤非,肺五脏之华盖,气下先至肺也。凡服元气,不随粗而出入,则无有待生死之时也。既鼓咽外气入于元气藏中,所以返伤于人也。夫人用力者,皆用众气也,谓众物之气,饮食之品也。且众气只能举重致远运体而已,存之不能益人之寿,去之不能使人短折,何必禁闭也。且用气之术即粗气也,可以移山岳,决河海,制虎豹、缚贼盗,故知众气不及粗气,粗气可去之,元气不可令出也。夫保气者,元气也,非众粗二气。若服元气满藏,则粗气自除,即自以粗气运动,不必须众气也。夫休绝者,患其谷气薰蒸五脏,是以绝之。今既修气术,则谷气自除,纵一日九餐,亦不能成患,终岁不食,亦不能羸困,则知气之道远矣哉!

指极子注:此段言吞气之法为粗气,实无益于养生。

夫导引不在于立名众物,粉绘表形著图,但无名状也,或伸屈,或俯仰,或行卧,或倚立,或踯躅,或徐步,或吟,或息,皆导引也。不必每晨为之,但觉身有不理则行之。皆当闭气:闭气,节其气冲以通也亦不待立息数,待气似极,则先以鼻少引入,然后口吐出也。缘气闭既久则冲喉,若不更引,而便以口吐,则气不一,粗而伤肺矣。但疾愈则已,不可使身汗,有汗则受风,以摇动故也。凡人导引,骨节有声,如大引则声大,小引则声小,则筋缓气通也。夫导引疗未患之疾,通不和之气,动之则百关气畅,闭之则三宫血凝,实养生之大律,祛疾之玄术矣。

指极子注:皆当闭气:闭气,节其气冲以通也亦不待立息数,待气似极,则先以鼻少引入,然后口吐出也。缘气闭既久则冲喉,若不更引,而便以口吐,则气不一,粗而伤肺矣。

翻译:先闭气,不用数息数,等至快要憋不住即到达气的极点时,先缓缓吸一下气,然后再用口吐气即可。如果不先吸气而直接用口吐气,则气不均衡,而伤肺。